幾乎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。有些人的夢境精彩,甚至會像連續劇接連好幾個晚上輪番播映。也有人,雖然每天睡超過8小時,但整晚都在做夢,睡醒後感覺好像跑了一場超級馬拉松,愈睡愈累。
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。夢反映了我們日常所遇到的問題,包括煩惱,都會透過夢來化解。
對某些心理學家來說,有些夢,就像一種夜間本來就會發生的心理治療。生活裡的難受,與本來就有的記憶混合攪拌。混合再混合,情緒上的衝突和壓力也就被沖淡,不那麼強烈了。他們也認為,*快速動眼睡眠(REM)是一種調控情緒的睡眠,讓我們在整合記憶時,同時清除裡頭所含的情緒。
而因為定出DNA結構得到諾貝爾獎的克里克(Francis Crick),透過電腦運算的模擬,建立了一套他自己的夢的理論。他認為腦部透過學習累積了太多資訊,自然要有一個清理的程序。在這個清理程序中,腦想要刪除的連結和資訊,就變成了夢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夢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,只是正常腦部作用的副產品。夢見,好像是為了要忘記。
綜合上面的論述,睡覺時做夢是一種減輕焦慮的方法,幫助我們整合,面對生命的不均衡、緩解恐懼。此外,夢沒有更深的意義。楊定一博士認為,「反倒是只有在無夢的深睡,一個人才可以直接放鬆,得到最大的休息。」
「腦部預設系統」是一種自動運作的機制,隨時都在隨機地產生念頭、反射各種習慣和本能反應。在這種運作下,腦部沒有辦法真正休息。
楊博士在《好睡》書中提到,從休息的深度來看,其實是*非快速動眼睡眠(non-REM)比較重要。尤其,是透過深沉甚至沒有夢的睡眠,我們才可以得到徹底的休息,甚至讓身心自然療癒。
我們常說的一夜好睡,除了看深睡夠不夠,也要看深睡和快速動眼睡眠的比例是否適當。如果多半都是易醒的淺睡,或睡眠總是被打斷,會影響我們的深睡時間,而讓我們覺得累,情緒不穩定。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失眠現象。
在深睡中,腦波變慢的同時,波幅也變大了。就好像原本零星發射的神經元,組合成了整體。這個整體沉穩地一同呼吸,一起波動。另一方面,在這種深睡中,身體的代謝、血液循環和呼吸的波動也都降到最低。
當身體的運作步調慢下來、而且同步時,才能讓頭腦和身體得到最大的休息和充電。假如一個人長期睡眠不足,首先要補回來的,就是這種最深層的睡眠,才能改善睡眠品質。
天下生活出版整理.內容出自楊定一作品《好睡:新的睡眠科學與醫學》
*睡眠小學堂>>睡眠週期可以包含兩大類︰非快速動眼期(NREM)與快速動眼期(REM)。
在進入「非快速動眼期」(NREM)的時候,隨著腦波愈來愈慢就漸漸進入深睡期。深睡期對身體的修復很重要,人如果有足夠的深睡期的睡眠,他睡醒時就會覺得身體休息足夠。
現代人最務實的「好睡手冊」 讓我們好好地活,好好地睡
暢銷30萬冊暢銷書《真原醫》作者楊定一博士首度分享
一本科學與醫學基礎 顛覆傳統睡眠觀念
提供7大心態鍛鍊 透過7週的睡眠心態功課
搭配每個人在生活中隨時可做的19種練習
跟著做,一夜好睡!